大豆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探究
惠農網·農技學堂
3076人閱讀
大豆作為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以其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而聞名。隨著健康飲食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大豆的市場需求持續(xù)上升。而大豆的市場價格也一直被人關注著,下面一起學習一篇大豆種植技術與管理方法。
1、種植時間與土地準備
大豆種植時間依氣候條件而定,比如有的地區(qū)在春季播種在4至5月進行,收獲期則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播種前需進行土地耕作,通過耕翻促進土壤熟化,形成25至35厘米深的疏松耕層,有利于養(yǎng)分吸收。耕作后起壟,有助于提高地溫和耕作層深度,增強土壤的排水和抗旱能力。
對于前茬作物為玉米的地塊,可在早春解凍前用重耪子處理茬管,隨后進行壟翻扣種,并及時鎮(zhèn)壓壟臺以防水分流失。深松耕法是一種機械化、多樣化且具有發(fā)展前景的耕作方式。
2、種子選擇與處理
選擇發(fā)芽率高、發(fā)芽勢強的大豆良種,以確保出苗整齊且茁壯。播種前需剔除病粒、蟲蛀粒、小粒、秕粒和破瓣粒。種子處理包括使用種衣劑,這是一種含有殺蟲劑、殺菌劑、微肥和激素的膜狀物質。種衣劑在土壤中形成保護屏障,防止病蟲害,同時緩慢釋放有效成分,持續(xù)45至60天,促進根系生長。
3、種植密度
合理確定大豆的種植密度至關重要。種植過密會導致產量下降,而種植過稀則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同樣影響產量。因此,應根據大豆品種特性和土壤條件,確定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實現最佳產量。
4、化學除草與施肥
在土壤濕度適宜時,可執(zhí)行土壤封閉處理,春播干旱地區(qū)推薦苗后除草。封閉處理在播種后、出苗前5至7天進行。大豆出苗時及時進行淺趟,深度約1厘米,復葉展開時進行深松,深度約25厘米。株高25至30厘米時進行第二次趟地,深度8至12厘米。封壟前完成最后一次趟地,深度相同。苗后除草在雜草2至4葉期使用大豆田專用除草劑。
施肥旨在補充大豆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元素,促進生長和提高產量。施肥量需科學合理,避免過量造成土壤和水資源污染,或施肥不足導致大豆黃化和病害,影響產量。施肥深度宜深,以穩(wěn)定根系,促進營養(yǎng)吸收。
5、病蟲害防治
大豆病蟲害嚴重影響大豆品質和商品等級。農藥除草和除蟲是預防病蟲害的常用方式。根據大豆生長情況和蟲情預報,適時進行病蟲害防治,保障大豆產量和健康成長。為防止大豆徒長,可在盛花期噴灑15%多效唑溶液或進行摘心處理。
適時收獲在葉片落凈、豆粒成熟時進行,采用機械聯合收割,割茬高度4至5厘米,控制收割損失率小于1%,脫粒損失率小于2%,破碎率小于5%,泥花臉率小于5%,清潔率大于95%。
總之提升大豆產量需結合當地生長條件,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茖W的種植方法和田間管理技術是確保大豆良好收益的關鍵。通過精心管理,大豆種植者可以有效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
關于大豆種植技術與管理方法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惠農網以下推薦的內容感興趣,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