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柑高效種植管理要點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堂
3891人閱讀
快到冬季的時候,自然氣溫越來越低,植物體內(nèi)的溫度也逐漸降低,根據(jù)生物機制從而導致細胞內(nèi)水分忘外滲,導致細胞死亡。
1 凍害機理和防凍機制
在自然條件下, 隨著氣溫降低, 植物體內(nèi)的溫度也逐漸降低。因為細胞間隙的溶液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 所以在細胞間隙首先出現(xiàn)冰晶體, 由蒸汽壓梯度引起細胞內(nèi)水分外滲, 并在細胞的繼續(xù)形成冰晶體, 如此隨著外界氣溫繼續(xù)下降, 細胞內(nèi)水分繼續(xù)外滲, 由于水分脅迫及其他原因, 最后導致生理失調, 使細胞死亡。
組織內(nèi)結冰和水分脅迫是植物凍害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抗凍的機制不外是避免組織內(nèi)結冰和低溫鍛煉。避免組織內(nèi)結冰的途徑就是增加細胞液濃度, 加強栽培管理、或者細胞適度失水, 可以提高細胞液濃度, 導致冰點下降。
2 凍害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1 光照
光照條件直接影響光作用, 適宜的光照條件有利于保護作用的可塑性物質的積累, 也有利于細胞和組織的分化。樹冠結構合理, 樹冠內(nèi)、外層光照充足, 光合產(chǎn)物積累多, 枝芽充實飽滿, 保護組織發(fā)達, 有利于柑桔樹的抗寒。反之, 枝芽不充實、保護組織不發(fā)達, 常常導致凍害。日照長短不同, 影響樹生長的進程, 從而也影響抗寒力。在生長前期, 延長日照能促進生長, 生長后期縮短日照可促使枝條及時停止生長, 為低溫防凍創(chuàng)造條件, 可增強耐寒力。
2.2 溫度
極端低溫對柑桔固然有影響, 但根據(jù)氣象資料分析, 凍害的發(fā)生并非完全與極端低溫有關。柑桔遇到1、2次短暫的-5℃低溫, 基本上不發(fā)生凍害, 然而如果這樣的溫度連續(xù)多次出現(xiàn), 則葉片逐漸凋萎, 因為多次重復受凍, 會使受凍部位擴大, 蒸發(fā)量增大, 促進枝葉枯萎。低于-7℃持續(xù)3個小時可以作為柑桔凍害與嚴重凍害的溫度持續(xù)指標。
2.3 水分
適當?shù)墓┧梢哉{節(jié)樹的生長和發(fā)育, 增強抗寒能力。然而不適當給水也可以妨礙柑桔樹的正常生長。有些水田種的柑桔樹, 由于排水不良, 地下水位升高至樹穴附近, 則使凍害加重。特別是雪后凝霜, 則凍害更重。我們生產(chǎn)上有“雪后霜、柑桔光”的諺語。但冬前如果土壤過分干燥, 也常常引起凍害, 農(nóng)諺有“爛凍凍在皮, 燥凍凍在心”。1999年的凍害就是干凍造成的。
2.4 通風
風可以改變空氣、濕度及其他生態(tài)因子, 助長果樹蒸騰失水, 使細胞脫水受害。風與低溫相伴隨, 可加重凍害程度。在同樣低溫條件下, 無風之地凍害輕, 有風之地, 風速愈大, 凍害愈重。寒風對柑桔樹的影響, 先是葉片失水和卷曲, 然后葉片大量脫落。高地平流霜凍主要起因于寒風的吹襲。
2.5 立地條件
立地條件不同, 生態(tài)環(huán)境也不同, 柑桔生長的小氣候也不同。1991年的凍害南豐縣市山鄉(xiāng)留有一大片南豐蜜桔沒有被凍死, 就是因其后有大山的作用。山地桔樹, 隨海拔高度不同有溫度變化, 一般是每升高100m, 氣溫下降0.6℃, 因此果樹的垂直分布愈高, 氣溫愈低, 愈容易發(fā)生凍害。然而在山腳下的谷地 (俗稱“鍋底地”) , 桔樹也不安全, 因為這種郁蔽的低洼地, 空氣流通不暢, 次空氣下沉, 常常使谷地桔樹比坡地更容易遭受輻射霜凍。
生長在山坡上的果樹, 由于坡向不同, 小氣候也不同, 陽面晝夜溫差大, 背陰面晝夜溫差小, 在秋末和初冬季節(jié), 如果日溫度為0~15℃, 其抗寒能力非但不能增強, 反而減弱。如果溫度日變化為0~10℃之間則抗寒能力增強。生長在沙礫土和沙土的桔樹, 因為土壤含水量低, 總熱容量小, 導熱系數(shù)大, 土層溫度變化大, 所以根系更容易遭受凍害。
3 柑桔凍害有周期性
根據(jù)各國的文獻資料分析, 無論是國內(nèi)國外, 從古到今, 不論從一個地, 還是從某一局部地區(qū)看, 柑桔的凍害周期性不明顯, 從生產(chǎn)上應樹立常抓不懈的防凍思想。解放后的柑桔凍害的記錄有:1954∕1955、1968/1969、1976/1977、1983/1984、1991/1992、1999/2000年度的柑桔7次大凍害。但也有人提出凍害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其存在一個22年左右一輪的雙周期和11年左右一輪的單周期的相關。
4 柑桔致凍天氣
柑桔致凍天氣是指能使柑桔不同品種產(chǎn)生不同程度凍害的天氣條件總稱。不僅包括與凍害程度密切相關的極端低溫, 以及它出現(xiàn)的時期和持續(xù)時間, 而且包括低溫前后溫度變化的速度、日較差、空氣濕度以及霜、雪、雨、晴、風等天氣。在南城, 引起柑桔凍害發(fā)生的天氣, 多半是平流降溫后的嚴重輻射降溫。如秋末冬初凍害發(fā)生期限的致凍天氣, 特點是霜期早、早重霜和前期降溫快, 且降溫幅度大, 后期升溫也大同, 而極端低溫并不很低 (1999年凍害) ;隆冬凍害發(fā)生具有低溫強度大, 日較差大和后期升溫快等特點 (1991年凍害) ;早春凍害發(fā)生機率較小, 發(fā)生凍害的天氣以陰冷天氣為主, 長期雨雪交加, 極端低溫值低于-5℃ (2005年3月的霜凍) 。
5 柑桔與凍害程度有關的因素
5.1 柑桔品種與凍害
金桔本地早 (新余蜜桔) 、溫柑較耐寒, 南豐蜜桔、椪柑耐寒力差, 再次是甜橙較弱, 柚抗寒性更差。
5.2 樹勢、樹齡與凍害
從多年實踐看出, 凡柑桔樹勢壯、樹齡大的, 凍害時表現(xiàn)較輕, 而1~3年的幼樹更容易受凍些。
5.3 栽植密度與凍害
一般來講, 密度越大的抗凍性越強, 密度影響風的流速和輻射降溫的幅度。稀植園 (或幼齡桔園) 向天空開放的樹冠表面積大, 所以在晴朗夜里, 由于輻射放熱而易變冷, 使之寒害機會增加。
5.4 施肥與凍害
冬季早遲對受凍害影響較大, 施肥較晚加之未及時覆土、培土, 凍害嚴重;而冬肥施用較早, 及時培土, 受凍害輕。結果樹采后施肥, 明顯增強抗寒能力。合理施用有機肥也有助于樹體抗寒。柑桔的抗寒性與養(yǎng)分有關, 養(yǎng)分的虧缺可使抗冷性下降, 如當鉀元素的供應增加時, 抗寒性增強。
5.5 適度結果
適度結果既有利于克服隔年結果大小年現(xiàn)象, 又能增加樹體的抗性。結果多消耗養(yǎng)分大, 使樹勢銳減, 抗寒力下降。
6 柑桔主要的防凍措施
6.1 建立防風林, 設置防風障
有條件的選擇立地條件好、背風向陽的地塊種植柑桔。
6.2 培土、包樹干
由于冷空氣下降, 柑桔根莖部位氣溫往往最低, 尤其是幼樹。培土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如谷糠之類的釀熱的物質提高地溫。也可在栽培上采用“矮干高培土”的方式, 2017年主干撕裂嚴重的都是些主干高的樹, 應把主干定干50~60cm的習慣改為20cm左右為宜。培土對于防止根系和主干基部受凍有一定的作用, 但對于防止枝梢葉免凍害效果不明顯。1~3年生的樹采用包扎樹干防寒效果好?,F(xiàn)在許多采用樹盤覆蓋也非常有效。
6.3 樹干刷白防凍
用石灰水刷白樹干對防治主干凍害有一定作用, 也是我們普遍采用的方式。石灰水1.5kg、食鹽0.1kg、硫磺粉0.3kg、少許動物油、水5kg調制糊狀。
6.4 葉面噴抑蒸保溫劑和防凍劑
對柑桔樹冠噴布抑蒸保溫劑, 使杠桿葉面上形成一層分子膜, 從而抵制葉片水分蒸發(fā), 減輕柑桔凍害, 在低溫、霜雪多、噴布后效果明顯。防凍液有抑水蒸發(fā)的作用, 可為樹葉增加抗寒能力。
6.5 用塑料袋罩樹冠或束枝
塑料袋罩樹冠具有保溫、避風和適當遮光的作用, 可提前發(fā)芽、開花5d左右。對成年樹可采用攔腰束枝、冠外覆草, 可防枝干折斷撕裂。
6.6 用機油乳劑防病蟲時結合防凍
根據(jù)試驗, 機油乳劑的防凍效果比石硫合劑好, 但時間要在12月20日以后, 初霜凍來臨之前。過早的使用機油乳劑反而不利于防寒, 因為過早使用延遲桔樹的低溫鍛煉而降低防寒效果。
7 柑桔凍害后的處理方法
7.1 搖雪扶枝
如果是雪害可以通過搖雪以免壓斷樹枝, 但是2008年的凝凍天氣搖冰扶枝反而會加劇樹枝的折斷。對于壓斷的枝椏, 可以及時將撕裂的枝干扶回原生長部位, 進行捆綁固定。有條件的可以在大雪或冰封的樹上撒草木灰, 加速冰雪融化。
7.2 灌水或排澇
對于干凍天氣要適度灌水, 因為干凍天氣樹和樹體更需要水分。在凍前5天灌水較好。
7.3 松土保溫
解凍后立即在樹冠下松土, 能保住地溫, 提高土溫。冬季土溫高于氣溫, 松土能保持土壤熱量, 有利于柑桔根系的生長。
7.4 施肥促恢復
凍后樹體功能減弱, 施肥采用以水帶肥, 勤施薄施。葉面可噴施葉面肥。
7.5 適時修剪和鋸干
等新芽萌發(fā)后, 死活分曉后再行修剪, 帶2~3cm健部剪去受凍枯枝, 剪除冠內(nèi)枯枝、病蟲枝、霉樁。
7.6 病蟲害防治
受凍害的樹勢較弱, 容易引起樹脂病、炭疽病, 一方面要增加各種微量元素的補充, 比如硼、鎂、鐵等元素的葉面噴施;另一方面, 可根據(jù)生產(chǎn)上的要求噴施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和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殺菌劑。對于受凍樹的傷口應該涂抹波爾多液漿、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