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怎么移栽產量高?
惠農網·農技學堂
20913人閱讀
洋蔥不只是在國外受歡迎,在國內也是很多美味佳肴的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洋蔥別名圓蔥、紅蔥,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保健性蔬菜。由于其畝產量高,種植效益好,銷售周期長,栽培技術易于掌握,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優(yōu)良作物品種。
一、生物學特征特性
洋蔥弦狀根系,根毛極少,主要分布在15厘米的耕作層內。莖短縮,稱“盤狀莖”,其上生葉。葉中空,橫切面呈半月形,由葉鞘和管狀葉片兩部分組成,直立生長,由葉鞘套合成“假莖”。
葉鞘基部膨大成鱗莖,鱗莖呈扁圓、圓球或長橢圓形,皮紫紅、黃或綠白色。傘形花序,有花200~1300朵,異花授粉。蒴果。種子盾形,黑色,千粒重3克~4克。種子使用年限為一年。
二、類型品種
(一)品種選擇
洋蔥品種以蔥頭的顏色可分為紅皮、黃皮、紫皮和白皮四種類型。目前主要栽培的是紅皮種和黃皮種較多,應依據目標市場需求、消費習慣、貯藏性、產量等項目選擇其生態(tài)類型相適應的優(yōu)質、豐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品種。
(二)種子質量
應選用當年新種子。種子質量要求純度≥95%,凈度≥98%,發(fā)芽率≥94%,水分≤10%。
三、育苗技術
(一)播種期
播種時期的選擇是否合適,對洋蔥的產量質量關系極大。洋蔥是綠體春化型作物,鱗莖膨大受光照時數控制,如苗子過大,遇低溫通過春化,翌年使抽薹率增加,影響產量,相反,苗子過小,達不到日照時數時秧子小,難以長成大球。
洋蔥播種時期的確定和當年氣候條件、定植時間、栽培措施及品種特性有關,秋季定植用地膜覆蓋可晚些播種;不易抽薹品種播種時間可早些,紅皮品種可早播幾天,黃皮品種可晚播幾天。
土壤肥沃的可晚播幾天,肥水條件差的可早播幾天。中早熟品種比晚熟品種早播7~10天;常規(guī)品種比雜交品種早播4~5天。
(二)育苗畦的準備
1、育苗畦面積的確定
應根據苗床密度和實際需苗量確定,一般栽植洋蔥每畝需用種500~600克,大約需育苗畦80~100平方米。
播種密度不易太稀,否則苗子長的大,雜草生長也多;但也不易太密, 造成秧苗徒長,細弱苗增加。
2、育苗畦整地
育苗畦一般選2~3年未種過蔥蒜類的田園地,且地勢高,排水良好,以壤土和砂壤土為好。
多采用平畦,播種前半個月左右,將地深翻,普遍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每畝施2000公斤左右,若加施10~15公斤過磷酸鈣更好,但切記不要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以免造成燒苗或蟲害發(fā)生。
施肥后,耕翻2~3次,深度為15~20厘米,使糞土充分混勻。再用平耙將土打碎整平做好畦,準備播種。
3、播種
將種子浸10~12小時后播種,當種子萌發(fā)胚根穿破種 皮,即農民所說的“扭嘴”、“露白”時及時播種。若播種過晚,胚根長的太長,易受損傷。
洋蔥播種應根據土質情況選用不同的播種方式。砂質土壤多采用條播,即將整好的畦開深約2厘米,行距5~8厘米的淺溝,把種子撒進溝中,用掃把將溝兩邊上掃平,起到將種子掃入溝中和覆土的作用,最后用腳輕踩,使種子和土壤結合緊密,澆透水,若苗未出來而土表干結,可以補澆水,直到苗出齊為止。
壤土和粘性土多采用撒播,即將整好的育苗畦重新整細、耙平,用腳輕踩,使土壤緊密結合,防止?jié)菜蟪霈F畦面不平,然后澆大水,以保證土壤水分充足。土不粘時,將畦面淺耕松土后進行撒播,用平耙將畦面耙平,蓋住種子。這種方式出苗前一般不用再澆水。
種植中常采用覆土撒播的方式,即將整好的育苗畦重新整細、耙平,用腳輕踩,使土壤緊密結合,防止?jié)菜蟪霈F畦面不平,然后澆大水,第二天視墑情,可以再澆1次水,等水完全滲下去后,在畦表面輕撒一薄層細干土,以防止播種時種子滾漿,也利于胚根向下扎。將種子均勻撒在畦面,撒種時先撒3/4左右,剩下的種子看哪里撒的少,在哪里補撒,力求撒種均勻。
撒完種后覆細干土,約厚1~1.5厘米,有時也采用兩次覆土,即先覆1厘米厚細土,等種子破土時再補撒0.5厘米厚細干土,以防止帶帽出土,這樣可促進根系發(fā)育。
洋蔥種子出苗時間長,需10~14天左右,為了保墑,可以在畦面覆蓋稻草、蘆葦、秸桿等,或搭外罩,或選遮蔭網塑料棚,起到保濕降溫的作用。當種子出苗率達70%左右時,選晴天下午逐漸揭去覆蓋物,若揭的不及時,易使苗子受傷、徒長、誘發(fā)病害。
4、苗期管理
幼苗生長過程中,水分管理極為重要,在“拉弓”和“伸腰”時,絕對不能缺水,發(fā)現地面板結應及時澆水,否則幼苗因缺水而枯死。幼苗全部出齊并放出第一片真葉時,要適當控水蹲苗,以促進根系生長,防止地上部徒長??厮畷r間10天左右,以后根據天氣和苗子生長情況,水分管理以見干見濕為原則。
當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結合澆水施氮素化肥,每畝施12~18公斤尿素,或追施過篩土雜肥500公斤左右。若苗子生長偏旺,應控制肥水,以防苗子過大,苗期易發(fā)生地蛆和薊馬危害,要及時預防。
四、定植技術
洋蔥的定植適期為10月下旬~11月上旬。定植過早,幼苗不便于管理,易抽薹;定植過遲,則冬前生長期短,根系不能充分發(fā)育,耐寒性降低,易引起越冬死苗,嚴重影響鱗莖的發(fā)育。
定植時淘汰徒長苗、病苗、矮化苗和易抽薹的大苗(假莖直徑大于1.0厘米)及瘦弱的特小苗(假莖直徑小于0.4厘米)。把選出的健壯苗按大小分級,同級苗栽在一起,便于管理,對小苗適當增施肥料。
用直徑1~2厘米短木條(一頭削成圓錐形)在定植畦上扎孔定植,隨即用濕土填實,定植行距一般為15~18厘米,株距13~15厘米,每畝約栽20000~22000株。
定植深度2~3厘米,以埋沒小鱗莖、澆水后不倒秧、不漂根為宜。栽植過深不利于鱗莖膨大,過淺則植株易倒伏。沙質土壤可稍深,粘重土壤略淺。
五、田間管理
這個時期是指秋栽返青后,到鱗莖膨大成熟時止,適宜溫度15℃~26℃,這是洋蔥生長的關鍵時期,肥水管理要恰當,同時要防治好病蟲害。
1、適時澆水
洋蔥秋季定植春季返青后,到莖葉迅速增長前這個時期稱為植株旺長前期,氣溫較低,盡量少澆水,以增溫保墑為中心。
清明前后澆返青水,注意不能過早,以免影響地溫,也不能太遲,否則造成幼苗缺水,表現為生長緩慢,葉子矮小,葉尖端干枯,此時不用蹲苗。
洋蔥結束蹲苗或秋栽返青后,到鱗莖進入膨大期前,稱為植株旺長期。時間從“清明”至“立夏”,此時外界旬平均氣溫從13℃上升至18℃,日照時數從12小時增加到14小時,適合植株生長。旺長前期結束后,應及時澆水,一般每隔8~9天澆一次,以見干見濕、深層土壤經常保持濕潤為原則。
植株長到8~9片功能葉時,進行一次蹲苗,以促進植株旺長期向鱗莖膨大期轉化,蹲苗時間約為10天左右,鱗莖開始膨大時結束蹲苗。春季定植蹲兩次苗,秋季定植蹲一次苗,生產中應特別注意。
洋蔥從鱗莖開始膨大,到莖葉倒伏,鱗莖成熟時止,為洋蔥鱗莖膨大期,時間從“立夏”至“夏至”,外界旬平均氣溫為20℃~26℃,日照時數超過14小時,蹲苗后要及時澆水。由于外界氣溫高,蒸發(fā)量大,植株需水較多,以6~7天澆一次水為宜,以經常保持表層土壤濕潤為原則,千萬不能缺水,否則洋蔥鱗莖變辣。
收獲前1周左右停止?jié)菜?,莖葉開始倒伏,進入收獲期。收獲期鱗莖外皮已基本膜質化而停止生長,若再吸收水分,內部鱗片繼續(xù)生長,增加對外皮的壓力,蔥頭外皮破裂,容易腐爛,同時蔥頭含水量高,也不利于貯藏,收獲期控制水分,應及時晾曬,有助于向休眠期轉化,延長休眠期。
2、分期追肥
洋蔥施足底肥后,植株旺長前期不用施肥,植株旺長期和鱗莖膨大期要根據澆水蹲苗情況施肥,一般追施五次。
植株旺長前期結束后,隨澆水要及時追肥,一般每畝追施腐熟有機肥1000~2000公斤,同時加25~30公斤過磷酸鈣,5~10公斤硫酸鉀做底肥,若用草木灰代替鉀肥,應單獨結合中耕施用,不能與有機肥料混施,以免降低肥效。
地膜覆蓋后施有機肥困難,可以用磷酸二氨10~15公斤,或復合肥25~30公斤代替。隔兩周左右追施第二次肥,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混以10~15公斤硫酸鉀,注意施人糞尿后2~3天再澆水,以免損失肥效。這兩次肥統稱為“提苗肥”,目的是促進植株生長旺盛,為后期莖膨大奠定基礎。
植株旺長期結束蹲苗后,應追施2~3次催頭肥,以保證膨大期營養(yǎng)供應,鱗莖膨大后期減少氮肥施入量,以免造成植株旺長貪青,影響成熟。
每次每畝施10~15公斤尿素,或10~20公斤硫酸銨,加以5~10公斤硫酸鉀,既增加了鉀肥,也補充了硫肥。施硫酸銨時應注意劃溝施肥,然后將化肥埋在土內,以免銨肥以氨氣的形式揮發(fā)掉。
3、中耕培土
植株旺長前期結束后,應及時中耕,一方面能保墑,提高地溫,另一方面防止堿害。
生產中常結合除草進行中耕,深度為3厘米左右,近植株耕淺些,遠離植株耕深些,當植株封壟時停止中耕。進行中耕培土,可以增加產量。
4、摘蕾、劈薹
洋蔥在春季生長過程中常出現先期抽薹的現象,此時雖然側芽也能長出小球,但已失去商品價值,嚴格影響產量。生產中常采用摘蕾和劈薹的方法,以促進側芽分化,獲得一些收成。
摘蕾時間以植株花苞未開放時產量最高,過早摘蕾反而降低產量。摘蕾以將花苞摘去而不破壞花薹莖比掐去薹效果好,既可以充分利用花薹中養(yǎng)分,又可防止雨水進入引起鱗莖腐爛。
“劈薹”的方法是,將花薹從上到下劈成兩半,促進側芽生長,將花薹擠到一邊,形成較充實的鱗莖。
六、病蟲害防治
洋蔥病蟲害雖然沒有其他類蔬菜嚴重,但若大量發(fā)生,也會造成很大損失。生產中應通過選用抗病品種、注意輪作倒茬,利用2~3年未種過洋蔥的地塊、育苗時盡量不與蔥蒜類相鄰,減少病蟲源;收獲時盡量將病殘葉收走,減少土壤中病菌含量;及時排澇等,均能減少病蟲害發(fā)生。
洋蔥的主要病害是紫斑病、蔥銹病、灰霉病、軟腐病等;主要的蟲害是蔥薊馬、潛葉蠅、夜蛾、小菜蛾等。
1、紫斑病
主要為害葉和花梗。初呈水漬狀白色小點,后變淡褐色圓形或紡錘形稍凹陷斑,繼續(xù)擴大呈褐色或暗紫色。發(fā)病適溫25—27℃,溫暖多濕的夏季發(fā)病重,老苗、缺肥田塊發(fā)病重。
防治:輪作;發(fā)病初期用50%百菌清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4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7~10天噴1次,連續(xù)噴3~4次。
2、洋蔥銹病
主要為害葉、莖、花梗。初呈橙黃色或黑褐色瘡斑,后散出橙黃色或暗褐色粉末。病孢子萌發(fā)適溫9~18℃,高于24℃萌發(fā)率明顯下降,氣溫低的年份、肥料不足及生長不良發(fā)病重。
防治: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發(fā)病初期用敵力脫30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每畝50毫升均勻噴霧,隔5~7天噴1次,連續(xù)噴2~3次。
3、洋蔥軟腐病
由細菌引起的細菌性病害。高溫高濕、機械傷、蟲口傷容易引起病害浸染流行。病害癥狀為洋蔥地上部分倒伏,鱗莖下部腐爛,容易拔起,并有惡臭味。
防治:保持洋蔥地田間排水暢通,雨后不積水;及時防治地下害蟲以防傳病,培土時避免損傷洋蔥莖葉。發(fā)病時可采用藥劑防治,可用77%可殺得微粒5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霉素3000倍液、20%噻菌酮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4、蔥薊馬
成蟲體長1.2~1.4毫米,為害洋蔥的心葉、嫩芽。在25℃和相對濕度60%以下時,有利蔥薊馬發(fā)生。
防治: 2.5%敵殺死乳油1500~2000倍液或18%的蚜虱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
5、潛葉蠅
以幼蟲在葉肉組織內蛀食,啃食葉肉,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同時又傳播病害。本地區(qū)在5月中旬至10月底均有危害。
防治:40%的綠菜寶乳油1000~1200倍液、速凱1500倍液或殺蟲素3000倍或殺滅菊酯2000倍液噴霧。用藥時間以上午為宜。
6、蒜蛆
危害特點:幼蟲蛀入洋蔥鱗莖取食,引起鱗莖腐爛,葉片枯黃、凋萎而死。在洋蔥鱗莖形成期,該蟲為害嚴重。
生活習性:北方1年發(fā)生3~4代,以蛹在土中或糞堆越冬。早春出現成蟲,有趨腐性,產卵于蔥苗和鱗莖上。卵期3~5天,孵化后鉆入鱗莖為害。
防治方法:
(1)忌用生糞,農家肥要充分腐熟,均勻深施。發(fā)生蛆害時勿用稀糞,鱗莖形成期前追施2次氨水,可減輕蛆害。
(2)用糖醋液誘殺成蟲。配制方法是:糖、醋、水的比例為1:1:2.5,加少量敵百蟲拌勻,倒在有鋸末的碗中加蓋,在晴天的白天置于洋蔥地誘殺。
(3)用藥劑防治:整地時可畝用辛硫磷1~1.5千克拌成毒土撒后耕入地下,還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蟲;田間成蟲產卵時,用48%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2.5%敵殺死3000倍液噴霧防治,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地蛆靈乳油1500倍液灌根殺蛆。
七、適時收獲
洋蔥進入夏季,日照超過14小時,溫度26℃以上,洋蔥的葉子逐漸由上向下變黃,假莖變軟,部分植株倒伏,說明達到了收獲期。
確定收獲期標準:一般以植株的倒伏率確定,早熟品種植株倒伏率達30%~40%時,即可收獲,晚熟品種倒伏率達70%時收獲;也可以根據外葉干枯程度確定,當靠近地面的第一、二片葉完全干枯,第三、四片葉的尖端已變黃一半,葉鞘部還是綠色的時候進行收獲。收獲期臨近而又遇陰天氣,應搶在雨落前收獲。
收獲時要減少外葉和蔥頭損傷,及時晾曬,促進提早進入休眠期。進入休眠期越快,休眠時間越長, 貯藏時間也越長。
為延長貯藏供應期,也可在洋蔥收獲前15天左 右噴施0.25%的青鮮素,便于鱗莖吸收。待假莖大部分倒伏后帶葉收獲,采收后晾曬5--7天開始貯藏或銷售。
關于洋蔥的栽培技術惠農網小編就介紹到這,如果您有需要可以好好查看,如果您還想了解其它的可以繼續(xù)關注惠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