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怎么高產(chǎn)栽培?河北黃驊地區(qū)冬棗集約化栽培技巧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堂
3039人閱讀
對于新建棗園來說,提高棗樹成活率非常重要。想要提高棗樹幼苗的成活率,首先要清除影響幼苗成活的原因,從而下手著手改善,才能大大提高棗樹成活率。
1、影響棗樹栽后成活的原因有哪些?
(1)栽前苗木水分損失過多。栽前苗木失水過多是影響栽后成活的重要因素,苗木失水主要是從起苗到移栽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起苗天氣、沾泥漿、打捆、運輸、儲存等)未注意保持苗木水分而造成的。
(2)苗木質(zhì)量不高。根系好壞是苗木質(zhì)量評判的重要標準,根系發(fā)育不好沒側根或側根少于3條的棗苗吸收功能弱,干旱缺墑時遲遲不發(fā)芽,最后干枯死亡,或先發(fā)芽而后回芽死亡造成成活率低。
(3)移栽后澆水不及時。在干旱地區(qū)栽棗苗,由于栽苗后回填土未踏實而又不能及時澆水的,苗木成活率則低。
(4)未定干或定干過長。在栽后長期干旱的情況下未定干和定干較高的棗苗,因地上部蒸發(fā)面積大,水分損失快而多導致成活率低。
(5)棗苗存放時間過長。從起苗到栽植這段時間相隔越短,成活率越高;反之時間越長成活率越低。
(6)栽植時間選擇不當。秋栽棗苗越冬時間長水分損失多,成活率就低。在春季栽棗苗可以避免冬栽的不利因素,顯著提高栽植成活率。
(7)不良的氣象條件。由于受干旱、大風、強蒸發(fā)、長日照等不良氣象條件的影響,在澆水充足的新建棗園,新栽棗苗地上部分也會出現(xiàn)水分缺乏遲遲不發(fā)芽,有的發(fā)芽后變成“僵”苗等現(xiàn)象。
(8)挖坑過早、過大,回填土未踏實。凡是挖坑早(10~15天)、挖坑大(50cm見方)、栽苗后回填土未踏實又不能大量澆水的,苗木成活率較低;而隨挖隨栽、挖坑小(35cm見方)、栽后回填土踏實并澆足水的苗木成活率顯著提高。
2、怎樣提高棗樹栽植的成活率?
(1)防止苗木水分過多損失。①起苗前苗圃要澆足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又便于起苗減少對根系的損傷。②選擇無風的天氣(最好是陰天)起苗,可極大地減少苗木水分的散失。③起苗后捆成捆,使用甲基硫菌靈泥漿蘸根殺菌消毒,用塑料膜將苗木包嚴放在背陰背風的地方并用篷布覆蓋暫存。④移栽前根據(jù)苗木起苗后運到栽植地時間的長短,浸水1~3天補充水分。⑤移栽前在根部噴施萘乙酸或使用萘乙酸進行快浸,促進幼苗根系生長提高成活率。
(2)選擇高質(zhì)量苗木。苗木完好的根系是棗苗成活、早發(fā)、快長的關鍵。選擇苗木要嫁接部位以上10公分處的粗度應達到0。8公分以上為宜。
(3)樹坑不宜挖的過早、過大。過早挖坑待栽樹時土已風干;坑挖的過大又沒有充足的水澆灌,保證不了成活。要隨栽樹隨挖坑,栽樹時回填的土要踏實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用水,又可以使棗苗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
(4)及時并合理定干。及時定干是在起苗時定,合理定干是根據(jù)栽培時的澆水條件,決定定干的高度。一般來說澆水條件好的,定干高度為60~70cm為宜;澆水條件一般的,定干高度以40~50cm為宜;澆水條件差的,定干以20~30cm為宜。
(5)選擇合適的栽植時間。一般春栽較冬栽省工、成活率高,但春栽時間應以棗樹發(fā)芽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為好。在做好越冬保護的前提下也可冬季栽植,即選在落葉后到封凍前(11月中下旬)進行。個別年份強寒流降溫,冬栽時對棗苗應采取培土封干或埋干越冬保護措施減少棗苗造成凍害。
(6)苗木地上部套袋。在易遇干旱、大風等不良天氣的地區(qū),給地上部分套上塑料袋十分重要。將塑料薄膜制成寬10cm、長比定干高度稍長的塑料袋套在苗干上,袋口扎在地表以下5cm的苗木基部,然后用土埋住袋口、踏實。待棗苗發(fā)芽后先將袋頂撕開一半,使其鍛煉5~7d后再將袋頂全部撕開,再過5~7d后將套袋全部去掉。
提高新建園棗樹幼苗的成活率,可以大大減少補苗工作及種植戶的經(jīng)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