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扎辮怎么辦?大蒜扎辮原因及措施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堂
7533人閱讀
大蒜種植有風險,選擇種植需謹慎,這可能是大部人種植大蒜抱有的一種心態(tài)。從前些年的“算你牛”、“算你狠”到今年的“蒜你完”,提起大蒜,它過山車一樣的價格總是能牽動很多人的神經(jīng),不論是蒜農(nóng)還是社會大眾似乎人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但是市場上卻有這么一種“傲嬌”的大蒜,雖然種植規(guī)模不大,但很負盛名。它獨特的長相和上好的品質(zhì),在市場上很搶手,大部分都是訂單收購,一斤能賣到十幾元,論頭賣的話,個稍大的點兒的一頭就能賣到兩三塊錢!而且由于品質(zhì)上等,在大城市很受消費者青睞,部分地區(qū)的優(yōu)質(zhì)紫皮大蒜直接出口到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等地。
和普通大蒜不同的是,這種特別的大蒜外皮呈紫紅色的,瓣大汁多、分瓣少而肉質(zhì)肥白、辛辣味兒十足,在硒等營養(yǎng)成分含量上也比普通白蒜高出不少,其中蒜素含量是白皮蒜的五六倍,具有抗癌防癌、調(diào)節(jié)胰島素、 降低血脂、防止血栓、延緩衰老、預(yù)防鉛中毒、抗炎滅菌等藥用價值,堪稱蒜中上品。另外,紫皮大蒜具有耐寒的特性,比較適合高原區(qū)域種植,少部分地區(qū)種植的紫皮大蒜僅適用動物糞便作營養(yǎng),不用化肥,不打農(nóng)藥,是純生態(tài)的綠色有機食品,市場賣價十分高!
楊玉清就是一位紫皮大蒜種植的受益者。前些年別人建議他種植時,他很猶豫,也不大愿意嘗試,后來小面積種植試驗成功后,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市場前景,不僅把自己地全部種上紫皮大蒜,而且還另外承包了五六畝進行種植。
紫皮大蒜種植技術(shù)與管理
紫皮大蒜生長耐寒怕熱,喜歡適溫15-20°的涼爽氣候,能承受-10℃左右的低溫,但超過26℃生長會受抑制,30℃以上黃葉枯萎,鱗莖膨大期要求20-25℃的晴朗天氣,陰雨過濕會造成蒜瓣散子,形不成蒜球,土壤的酸堿度最適值以5.5-6.1為宜。
一、整地作畦
大蒜吸水吸肥能力較弱,選擇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有機質(zhì)豐富的平崗地沙壤土,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整地作畦,深播20厘米,細摟兩遍,同時每畝施腐熟農(nóng)家肥4000公斤,然后做成長寬為120厘米X500厘米的平畦。
二、合理栽種
一般在霜降前后或十月中下旬進行播種,每畝播種量150-200公斤左右。播種過早,冬前幼苗出土,越冬時易受凍死苗;播種過晚,冬前氣溫低萌發(fā)不出幼根,易遭受凍害,影響第二年苗期生長。栽時先開溝定畦,每畦開8趟溝,深3-5厘米,溝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栽種后要覆上2厘米左右厚土。
三、越冬管理
紫皮大蒜的休眠期為65-75天,在10月底到11月初灌一次封凍水,2―3天后再在畦面上覆蓋一層6厘米左右的稻草、秸稈等防寒物,也可采用鋪地膜法防冬寒。
四、早春管理
第二年清明前后三四天,及時除畦面防寒物(注意有地膜的不要把地膜也一塊摟掉或破壞)曬4―5天,這期間要對沒有用地膜而采取灌封凍水防寒的地塊噴灑除草劑,清明后7―8天,大蒜即可破土出苗,此時應(yīng)對覆蓋地膜的畦面破膜割口,將苗芽引出膜外。
五、苗期管理
在小苗長出3―4片葉之前,不旱不澆水,以盡量提高地溫,促苗快長。苗葉長至7―8片時,正是抽苔時期,每隔7―8天要灌一次水,追一次肥,每畝隨水沖施速效氮肥5千克,或追硫銨20千克,并適當噴施葉面肥。
六、收薹后管理
一般在6月中旬收獲蒜薹,收苔期間停止灌水。收薹獲后,每隔5―7天要澆一次水,底肥不足的地塊,澆水時要進行適當追肥補充營養(yǎng),以促進蒜頭和蒜瓣迅速膨大。一般到7月中旬蒜葉枯黃,葉梢變軟,即可開始收獲蒜頭。
七、蒜頭收獲
大蒜一般要求“九黃十收”,過早收蒜,蒜頭嫩,水分重,晾曬后蒜皮起皺易脫皮;過于遲收,蒜皮變色開裂,商品性差產(chǎn)品質(zhì)量降低。在采收蒜薹25天左右,蒜葉枯黃、葉稍變軟時即可采收蒜頭。
以上就是紫皮大蒜種植管理的一些經(jīng)驗分享,希望能給蒜農(nóng)們一些幫助,合理科學的管理,才能種出高效益的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