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幾種常見病害的癥狀及防治措施
惠農網·農技學堂
14393人閱讀
馬鈴薯是西北半干旱區(qū)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是農民增產增收和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yè)。但受區(qū)內降水資源的限制(年降雨量300-500mm),馬鈴薯產量長期低而不穩(wěn)。為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產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在全膜覆蓋壟溝種植技術基礎上,通過田間試驗研究和中試示范,建立了馬鈴薯全膜覆蓋壟上微溝種植技術。
技術要求
1、種薯處理
曬種和切芽:一般在播種前15天進行暖種,芽眼萌動見小白芽時即可切芽,切芽時要做好切刀消毒(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刀),切到病薯一定要把病薯扔掉,消毒后再切下一塊,切芽時盡量將頂芽多分幾塊,每個芽塊重25~30克為宜。
藥物浸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泡種薯15分鐘后晾干播種。
2、施足底肥
選擇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地塊,忌連作;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機肥充分腐熟。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深耕滅茬,耕深達到25-30cm;施足基肥,有機肥1000-2000kg/667m2,尿素20kg/667 m2、過磷酸鈣25kg/667 m2、鉀肥2.5kg/667m2。
3、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種植春季地膜馬鈴薯時間宜在2月底3月初。播種 2行,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120厘米,深15~20厘米,有機肥上覆土3厘米后擺芽塊,芽苗朝上,株距25~30厘米,然后覆土封住播種溝,壟高25厘米,每667平方米株數(shù)要達到5000株,種后覆蓋地膜。
4、起壟覆膜
要求大壟寬60cm、高20cm、并在大壟面正中間開小溝,小溝寬10cm,深5-8cm。大溝寬40cm。要求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以秋覆膜和頂凌覆膜為主,用厚度0.01mm、寬120cm的黑色地膜覆蓋。在壟上微溝和大溝內每隔50cm打孔,使降水能及時滲入土內。
5、選種及播種密度和時間
一般選擇新大坪、隴薯3號、隴薯5號、隴薯6號、隴薯7號、隴薯8號、隴薯9號、隴薯10號等品種。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種,密度3500-4000株/667 m2。4、田間管理:主要是晚疫病和地下害蟲的防治。
6、合理追肥培土
當幼苗生長至15~20厘米高時進行追肥,每667平方米10千克尿素并加入10千克鉀肥,隨即培土,促使植株前期迅速生長。生長過程中要及時中耕、除草,分次培土,增加結薯量,保護薯根,薯塊不外露,不受傷。
適宜區(qū)域甘肅中部半干旱區(qū)及類區(qū)。
7、合理灌溉
看地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忌過濕或過干。出苗齊后,及時灌水1次。馬鈴薯現(xiàn)蕾開花期是需水關鍵期,這時遇天旱要及時澆水,過此期再澆水,將嚴重減產并增加畸形薯的比例。自現(xiàn)蕾開花后澆3~4遍就可以了,并且速灌速撤。收獲前10天左右停止?jié)菜?,可提高其品質,并且較耐貯藏。
8、適時用藥
噴施鉀肥:在馬鈴薯開花前5~7天,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一般可增產10%左右。
預防晚疫?。涸诂F(xiàn)蕾前或出苗后45天,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霧預防。
9、適時收獲
葉子變黃時就可以挖出馬鈴薯。選擇晴天,便于撿拾、包裝等田間操作。由于收獲后的馬鈴薯經陽光暴曬后,薯塊不僅易變綠產生一種叫龍葵素的有毒化學物質,而且很易腐爛變質。因此,要盡量避開中午前后的高溫和陽光暴曬,可臨時選擇溫度較低的地方避光放置,注意不能被陽光直射。
注意事項
壟高控制在20cm,防止遇嚴重干旱脅迫時壟內水分過低和春季大風揭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