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使用漁藥九注意
惠農網·農技學堂
3248人閱讀
林間如何釋放赤眼蜂?人工繁殖赤眼蜂主要就是為了散放林間防治林木害蟲,而如何釋放赤眼蜂直接關乎防治效果,因此除了摸清楚害蟲的產卵時期、卵發(fā)育期和數量等情況之外,采取適當的方法,掌握放蜂適期、數量,適時適量地將蜂散放林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1 蟲情調查
調查害蟲的發(fā)生情況,首先得了解害蟲的習性,由于害蟲的種類不同,因此生活習性也會不同。就算是同種類的害蟲,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氣候條件下,生活習性也不一樣。因此在蟲情調查前,要根據當地歷年記載的害蟲發(fā)生情況,結合當年氣候條件進行分析研究,預測害蟲發(fā)生代數及每代發(fā)生時期。在這個的前提下圍繞放蜂是為了消滅蟲卵這個目標開展調查,以準確掌握害蟲發(fā)蛾產卵情況。
1.1 觀測成蟲
這一觀察主要是利用害蟲成蟲的趨光、趨化習性,可以通過黑光燈、楊樹枝束把等其他方法誘測,詳細記載發(fā)蛾時期與蛾量。蛾的出現也就預示著林地間落卵即將開始,蛾的發(fā)生盛期之后便是產卵盛期。
1.2 調查蟲卵
林間查卵可采取定點、定株、定期的方法,調查害蟲產卵數量。在每塊林地均勻固定調查點5-10個,每點因林木種類不同,按植株或平方米固定,比如說每點 2 m 2 計, 5 個點即為 10 m 2 。同時為了及時了解蟲情,需每隔2-3天查卵一次,并詳細記載落卵情況。每次查獲的蟲卵應全部除去,以防下次重復統計,而且還有注意觀察蟲卵的天敵寄生情況。通過上述 2 項調查,就可以掌握害蟲發(fā)蛾產卵的初期、盛期、末期,從而進行適時適量放蜂。
2 適時放蜂
赤眼蜂寄生蟲卵個體發(fā)育與蟲卵胚胎發(fā)育相互影響,寄主卵粒愈新鮮,蜂寄生率愈高。因此要趁著害蟲卵新鮮之際,及時放蜂殺滅蟲卵,這也是有效防治林木害蟲的關鍵點。
2.1 起放時間
赤眼蜂起放時間一般從害蟲成蟲飛向林間產卵時起放蜂,只后隨著害蟲產卵時間的延長繼續(xù)放蜂。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害蟲發(fā)生之前放蜂或害蟲產卵已久才放蜂,這樣會大大降低防治效果。
2.2 放蜂間隔天數及持續(xù)期
害蟲在林間產卵時即開始陸續(xù)放蜂,而由于防治對象不同、害蟲發(fā)生情況不一、放蜂方式和成蟲在林間的壽命不一致等,關于放蜂的間隔時間和時間長短很難作出統一規(guī)定。
通常應使林間長期有蜂存在,經常保持有適量的蜂寄生蟲卵,因此先要看采取的放蜂方式,若放蜂箔,在 1~2 d均有蜂羽化,則每隔1-2天放蜂 1 次;放成蜂沒有后繼力量,則應比放蜂箔次數倍增,每天放蜂1次。
其次看蜂生活力強弱,氣候條件和林間小氣候是否適宜,放出的蜂壽命長短及害蟲產卵情況等,如果蜂體強壯、溫度濕度比較適宜、赤眼蜂壽命較長、害蟲產卵量未增大,則酌情延長放蜂間隔時間,反之則應縮短。
放蜂的持續(xù)期要 根據害蟲產卵期長短、落卵量大小以及前幾批放出的蜂寄生林間蟲卵后羽化子代蜂的情況等而定,如果害蟲產卵期長、落卵量大,則要放蜂持續(xù)期長,反之則短。
3 適量放蜂
常用的放蜂量為每次 15 萬頭 /hm 2。如果落卵量大,則要多放蜂,反之則少放蜂。一般第1-2次放蜂可根據害蟲產卵情況,適當加大蜂量,以集中優(yōu)勢,消滅早期蟲源。同時在害蟲產卵高峰期應相應加大蜂量,最大限度地壓低害蟲卵的孵化率,控制其危害。林間落卵進入末期,害蟲產卵數量較少,因此酌情少放或停放。在放蜂時,蜂的種類、體質強弱、性比大小、環(huán)境條件是否適宜、卵寄生率高低等也是直接影響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確定放蜂量時都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如果蜂對防治的害蟲卵喜好寄生,生活力較強,雌雄比率較大,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較適宜,自然天敵抑制作用明顯,則可以適當減少放蜂數量,反之則應加多,并且根據放蜂效果適當調節(jié)放蜂數量。
4 結語
總而言之,放蜂時間、次數、蜂量應根據上述情況而定,同時對于放蜂還應根據害蟲發(fā)生代次、世代重疊與否以及其危害性大小而靈活掌握,最大限度地控制害蟲的發(fā)生與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