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藍種植方法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xué)堂
2989人閱讀
羽衣甘藍又稱葉牡丹、牡丹菜,屬于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的變種,兩年生草本植物。原產(chǎn)于希臘,在歐洲栽培最早,現(xiàn)在歐 美、日本栽培較多。食用類羽衣甘藍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zhì),特別是鈣、鐵、鉀含量很高,營養(yǎng)豐富。觀賞類羽衣甘藍品種葉色鮮艷美麗,紅、黃、綠相間,葉形皺縮,形態(tài)各異,被廣泛用于觀賞栽培。
1. 播種育苗
直播,作畦寬120厘米,種兩行,按株距30~40厘米點播,每穴播5~6粒種子。條播時按5~6厘米行距開1厘米左右深的淺溝播種,撒播時注意播種要均勻。播后覆細土1厘米左右,并覆蓋地膜。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溫度保持在20℃左右。出苗后撤除地膜,白天溫度保持在15~18℃,夜間溫度不低于10℃。出苗后及時間苗,經(jīng)2~3次間苗,每穴留1株。春季保護地育苗,用消過毒的肥沃的田園土作苗床土,每米2施復(fù)合肥600克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千克,將肥料與床土拌均過篩??刹捎萌霾セ驐l播,當子葉展開后進行間苗,苗距保持1厘米,2~3葉期分苗,營養(yǎng)面積5~6厘米見方。5~6片真葉時即可定植。
2. 定植
栽培羽衣甘藍應(yīng)選擇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每畝施腐熟的 有機肥5000千克。翻耕整地后起50~55厘米寬的壟或做成1~ 1.2米寬的小高畦。覆膜,打孔定植。畦作的每畦栽雙行,壟作的栽單行,株距45~50厘米,每畝定植2500~3000株。定植后澆足水。
3. 定植后管理
(1)中耕除草 定植后,一周左右即可緩苗。緩苗后應(yīng)及時中耕松土,提高地溫,減少水分蒸發(fā),促進根系生長,并消滅雜草。一般在植株封壟之前中耕2~3次,深度為3~4厘米。
(2)肥水管理 一般在定植緩苗后進行第1次追肥,每畝施尿素10~15千克或腐熟的人糞尿液1000~1500千克,以促進莖葉生長。以后每次采收后,每畝施尿素10千克左右。羽衣甘藍莖葉生長量較大,消耗水分較多,每次追肥后都應(yīng)灌水,要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但每次灌水量不宜太多。夏季降雨集中時要注意排水,田間不能積水。
4. 采收
觀賞羽衣甘藍以觀賞為主,一般不采收食用。如以鮮切花生產(chǎn)時,則在中心葉片完全變色后采收,以早晨或傍晚為好,此時植株體內(nèi)的細胞含水量較高,能使鮮花保鮮時間延長。從莖基部采剪,盡量保持較長的花枝,每束10支綁扎好后,基部放入容器中充分吸水,冷藏或裝箱上市。
5.?主要病蟲害防治
羽衣甘藍病害主要有軟腐病、黑腐病等;蟲害主要有菜青蟲等。
(一)軟腐病 又稱“腐爛病”、“爛疙瘩”等,屬細菌性病害。最初植株外圍葉片在烈日下萎蔫,但早晚仍能恢復(fù),病情發(fā)展后,整株萎蔫,葉莖部和根莖處心髓組織腐爛,充滿灰黃色黏稠物,惡臭。也有的先從外葉邊緣開始腐爛,逐漸向植株下部蔓延。病菌主要在病株和殘體組織中越冬,通過昆蟲、雨水灌溉傳播,病菌從傷口侵入,最適發(fā)病溫度25~30℃。
1. 農(nóng)業(yè)及綜合措施 合理輪作,選擇前茬作物是非十字花科的地塊;施用腐熟的堆肥、廄肥等有機肥,減少肥料帶菌和避免肥料不腐熟而造成燒根;定植前耕地曬土;注意根莖部不積水;及時防治蟲害,減少害蟲造成的傷口。
2. 化學(xué)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或用農(nóng)用鏈霉素100毫克/千克液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液結(jié)合灌根效果更好。
(二)黑腐病 屬細菌性病害。幼苗被害,子葉呈水漬狀,逐漸干枯死亡,成株期多從葉緣和蟲傷開始,由葉緣向里產(chǎn)生“V”字形不規(guī)則的黃褐色病斑,葉子發(fā)黃,葉脈變黑。病菌在種子和病殘體上越冬,病菌從傷口或葉緣的水孔侵入。發(fā)病適溫25~30℃,高溫多雨有利于病害發(fā)生。
羽衣甘藍作為沙拉配菜是比較常見的吃法,它的纖維比較粗,口感脆硬,并且營養(yǎng)豐富,富含鈣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營養(yǎng)價值可以和西藍花媲美。像是超模、營養(yǎng)師以及健身人士都是比較推崇這款食材的。
關(guān)于羽衣甘藍的精彩圖文、熱門評論,您可能對惠農(nóng)網(wǎng)以下推薦的內(nèi)容感興趣,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