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棗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要點
惠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技學堂
3343人閱讀
棗芽象甲別名棗飛象、芽門虎、頂門吃、尖嘴猴、土猴、黑虎等,以成蟲取食棗樹的嫩芽和幼葉。此蟲早春出土,首先為害棗樹嫩芽,是棗樹上出現(xiàn)最早的一種害蟲,蟲口密度大時,嚴重時能將嫩芽和幼葉全部吃光,如同休眠期一樣,長時間不能正常萌發(fā),棗農(nóng)俗稱“迷芽”,造成二次發(fā)芽,大量消耗樹體營養(yǎng),導致棗樹開花結果推遲,結“末棚棗”(指棗樹坐果的最后一個高峰期所坐的棗,相對于頭棚棗、中棚棗,其果個較小,成熟度低),產(chǎn)量低、質(zhì)量差。幼葉展開后,成蟲繼而食害嫩葉,將葉片咬成半圓形或鋸齒形缺刻。幼蟲生活于土中,為害植物地下部組織。
樹下防治棗芽象甲成蟲出土后,多爬行上樹,在未取食之前一般不飛翔。根據(jù)這一習性,在棗芽象甲出土前半個月,結合棗尺蠖的防治,于樹干基部綁塑料薄膜帶,下部周圍用土壓實,干周地面噴灑藥液或撒粉,對兩種害蟲均有效。刮去樹干20~30cm寬的老皮一圈,用20cm寬的塑料薄膜在樹干距地面0.7m左右處綁一圈,薄膜上部向下反卷,并在膜中部用2.5%的溴氰菊酯1000倍液浸綁毒草把,阻止棗芽象甲上樹,消滅在為害之前。
在零星植株上發(fā)生的棗芽象甲,可采用桿擊法。在成蟲羽化期,利用該蟲假死性,早上和傍晚有露水成蟲不活潑時,樹冠下鋪塑料布,桿擊棗樹,一般擊樹2~3次,震落成蟲,集中人工捕殺或毒殺落地成蟲。
成蟲出土前,結合長效殺蟲藥帶防治棗步曲,阻止或毒殺上樹成蟲。樹下噴3%辛硫磷粉,或5%西維因粉,每(667平方米)1.5kg左右,每3~4天震落1次上樹的成蟲,以使落地成蟲中毒死亡。
土壤處理:4月下旬成蟲開始出土上樹時,用25%對硫磷膠囊劑200~300倍液,噴灑樹干及干基部附近的地面,干高1.5m范圍內(nèi)為施藥重點,應噴成淋洗狀態(tài);也可用其他殘效期長的觸殺劑,高濃度溶液噴灑?;蛟跇涓苫?0~90cm范圍內(nèi)需撒藥粉,以樹干基部為施藥重點,毒殺上樹成蟲效果好且省工,可撒1.5%甲基1605粉劑或5%倍硫磷粉劑、4%地亞農(nóng)粉劑、2.5%敵百蟲粉劑、3%磷胺粉劑等,每株成樹撒150~250g藥粉,撒后淺耙一下,以免藥粉被風吹走。噴藥或撒粉之后,最好上樹震落一次已上樹的成蟲,可提高防效,減少受害。本項措施做得好,基本可控制此蟲為害。成蟲出土前在樹干周圍利用辛硫磷300倍進行地面封閉,噴藥后淺翻土壤,以防光解。
樹冠噴藥根據(jù)測報,在成蟲發(fā)生盛期(約4月中下旬),棗樹發(fā)芽期,樹上噴25%殺蟲星1000倍液,20%殺滅菊酯5000倍液或75%辛硫磷10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40%水胺硫磷1000~1500倍樹,52%農(nóng)地樂1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5000倍液,防治成蟲。均有較好防效。成蟲上樹為害期,為提高防效,樹干基部附近地表和樹干上也應噴藥,噴完藥之后震樹使成蟲落地,再向樹上爬時增加接觸藥劑,提高防效。為了增加棗吊,數(shù)量,促進棗葉生長,提高座果率,可在藥液中加0.2%~0.3%的尿素和0.1%磷酸二氫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