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落葉期的管理要點
惠農網(wǎng)·農技學堂
14669人閱讀
甘肅省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年均氣溫 7.1℃ ,無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時數(shù)2238小時,該縣主要的產(chǎn)業(yè)之一是蘋果種植,靜寧縣已成為享譽全國的 “百萬畝優(yōu)質蘋果生產(chǎn)大縣”,但這幾年由于傳統(tǒng)的栽培技術及蘋果園果樹年齡大等原因,導致蘋果果實品質差、產(chǎn)量低、機械無法進入果園進行操作、種植成本高等原因,限制這該縣蘋果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縣推行了老蘋果園更新改造技術,現(xiàn)介紹如下。
1 郁閉蘋果園更新改造
1. 1 改造對象
針對樹齡在10 年以上的喬砧蘋果園,這些果樹栽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大小年嚴重,果實品質差。
1. 2 改造思路
以改善蘋果園通風透光為核心,降低栽植密度為第一步,之后在通過間伐、調減枝量、優(yōu)化結構、配套增施有機肥、做好病蟲害防治措施等技術,改善果園環(huán)境,提高果實品質和產(chǎn)量。
1. 3 改造目標
蘋果園完成提質改造工作后,每畝栽植株數(shù)保持在 22~33 株,行間作業(yè)帶寬度保持在 0. 8 ~ 1. 0 米,每株樹保留主枝 4 ~ 6 個,每畝枝量穩(wěn)定維持在 6 萬 ~8 萬條,每畝留果量 1. 2 萬 ~1. 5 萬個,每畝蘋果產(chǎn)量穩(wěn)定在 2500~3000千克,優(yōu)質果率 60%以上。
1. 4 改造原則
(1) 因園制宜:根據(jù)蘋果園立地條件、品種、砧木、栽植密度、樹齡選擇樹形,科學的改形,切忌 “一刀切”。
(2) 堅持 “三稀”:堅持“稀植、稀枝、稀果” 原則,合理調節(jié)樹勢和樹體營養(yǎng)分配。
(3 ) 分 步 實 施: 遵 循“動態(tài)平衡,循序漸進,靈活適度,分步實施”原則,有目的、分步驟進行合理有度的改造。
(4) 簡便易行:樹形與修剪技術簡約易學、便于操作,改后蘋果園管理方便、省工省時。
(5) 冬夏結合:修剪的工作重心在冬剪,冬剪是采用有效合理“四季修剪”,確保生長與結果、群體與個體的協(xié)調和諧。
1. 5 樹形改良主要技術要點
(1) 提干:疏除低于 50厘米、下部光照惡化、成花少、質量差的主枝,一般可疏除 1 ~ 3 個主枝,使干高達到 80~100 厘米。
(2) 疏枝:主要是疏除過密的重疊枝、交叉枝、長勢強旺的直立大枝以及側枝、多頭枝,并疏除主枝上的側枝、背上強旺枝。
(3) 間伐:對于確定永久株與臨時株、具有利用價值的,可以通過疏枝、落頭、提干,逐年縮小壓扁,給永久株讓路,直至間伐。
2 老蘋果園更新
改造樹齡 20 年以上、樹勢衰弱、蘋果樹腐爛病較重、畝產(chǎn)量 1500 千克以下、蘋果質量差、經(jīng)濟效益低的蘋果園實施重建改造,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2. 1 挖除改造樹
要求挖大、挖深,盡量減少土壤里殘留原有蘋果樹根系,蘋果園倒茬種植農作物 2 ~ 3年后再重新建蘋果園。
2. 2 再植點規(guī)劃
依照地形、砧木和品種特性規(guī)劃設計,再植點應盡量避開原栽植點。喬化砧蘋果品種行株距為 5 米 ×3~3. 5 米,喬化砧短枝型蘋果品種行株距為4 米 ×2 ~ 2. 5 米,矮化中間砧蘋果品種行株距為 4 米 ×1 ~1. 5 米。
2. 3 換土
有條件的地方,可挖直徑、深均為 1 米的定植穴或寬、深為 1 米的定植溝,在坑上層每畝施入農家肥或工廠有機肥 2000~3000 千克、生物菌肥 100 千克、復合肥150 千克,沒有條件的可采取錯行、錯穴確定定植行定植穴,每畝施入農家肥或工廠有機肥 2000 ~ 3000 千克、生物菌肥 100 千克、復合肥 150 千克,解決老蘋果園長期選擇吸收造成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的問題。
2. 4 大苗移栽
栽植 2 ~ 3 年生帶分枝優(yōu)質大蘋果苗不宜栽植過深,以根頸與地面平行為準,栽后及時澆水,起壟后中間砧外露 5~10 厘米。
2. 5 修剪
苗木栽植前,在清水中浸根 12 小時以上,補充苗木在運轉過程中的水分損失。苗木栽植后疏除苗干上枝條,并套上育苗袋。矮化砧蘋果苗定植當年的修剪為: 春季若定植分枝較少或沒有分枝的苗木,從中心干 1. 5 米處短截,疏除直徑超過中心干 1/2的分枝,在中心干上 60 ~ 100 厘米隔芽刻芽,促發(fā)新枝。一般定植當年可開花結果。
2. 6 覆沙
全園覆蓋厚 5~10 厘米的細沙,保墑增溫。
2. 7 栽后管理
蘋果苗木發(fā)芽后,及時除套著的袋子,在5-6 月株施 “大三元”肥 0. 25千克,防治病蟲害。